2017缺席系列

缺席

夜晚總是引發愁思,從神經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角度解釋。人的情緒情感則主要與邊緣系統有關。在夜間,大腦皮層的活動水平降低,"情緒中樞"發出的信號佔了上風,人就變得更容易受情感支配"。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在白天的活動更容易受到社會性身份和角色的約束。而在夜晚,在獨處或一些特定的休閒場所中,我們的社會面孔被暫時性地擱置在一邊,"自我"佔據了主導地位,情緒情感得到了更多的彰顯。

同樣是我曾經真實到達過的場景,《缺席》系列中以夜晚黑作為主要基調,其中穿越黑暗的是人工光源。於黑夜中凝視燈光,我的經驗中均會產生靜謐的抽離心境,於這個抽離感之中,最容易引發內在心靈的鄉愁與自我存在關係的憂慮。原鄉思念嚮往的離散情感是具有普遍性的,在當代,遷移成為常態,這深深對現代人的心境造成深刻的影響。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之《空間詩學》中提道:「閱讀一棟家屋」或「閱讀一個房間」,尤其是我們誕生與居住的家屋,已將記憶銘刻至我們的身體中,而成為一組有機的習慣;家屋以最簡單的意象作為起點,將我們牽引到意識的範疇中而不自知:

它真的存在過嗎」某些非現實的東西,悄悄的滲入回憶的現實當中,而回憶其實是處於我們個人歷史和無以名狀的前歷史之間的灰色地帶,恰恰是在這樣子的一個灰色地帶,隨我們的腳步,童年的家屋走進了我們的生命來。

離家,預示了需要歸期的決定。然而,往往的身不由己,歸期遙遙無期,甚至真的回到家鄉,那個我們刻劃在我們心中所謂「家」的情景原型,因為我們曾經生活過的記憶物件及場景已人事全非,剩下的只有落寞。改變造成消逝,於是我們想像,以想像填補空缺遺失的部分,然而這份想像帶有感傷。

我以曾經對自身有重要意義的場景作為畫面主體,作為想念的標的。然而我將能維持連結影像敘事線索的物件挖空,經常是畫面中會被做為觀看焦點的重要部分。挖空的部分只剩下空白,留下畫布的紋理。挖空部分的白於畫面中形成略微突兀的剪貼效果,銳利的邊緣象徵遺忘的確實肯定,於白上我加入跳動電子感的粉彩線條,象徵不斷進行中的記憶形象分解重組的變化過程。粉彩可能的消逝感更加強情緒上的不定焦慮。可以藉由缺失物件的輪廓辨識最初完整時可能的狀態,色彩和立體感的缺失可讓觀者帶入自身經驗,自身回憶的投入讓畫面在想像中完整,然而這個想像的變動性亦有可能造成再一次的遺忘,因此產生希冀抓住不斷變動記憶片刻的依戀。剩下仍清楚的畫面部分中的植物,筆者亦強調風吹的晃動感,拉出時間性。留白部分與仍然清楚的部分均強調時間消逝的雙重催促之下,讓觀者產生對於家鄉記憶消逝的無可奈何及落寞。

2021 吳柏賢 |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